您好,欢迎访问绵阳市工商业联合会(绵阳市总商会)网站!

在经济“新常态”下展开新的“接力赛”

2014-08-12 11:34
字体:【    】 打印

   近来,经济学者围绕“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”这一主题展开了热议。在中国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、进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应该如何认识这一趋势,如何调整策略适应新变化,积极抓住新机遇,对于实现“新常态”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,变得至关重要。

   今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:“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,我们要增强信心,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,适应新常态,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。”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,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,充分体现了中央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战略上的自信。

   一段时间以来,GDP崇拜情结弥漫,各地争相追求高速增长,地方官员政绩评价也紧紧围绕GDP增长进行,这一思维惯性导致行政之手过度干预宏观经济,我国经济多年来在高投入、高能耗和低效率道路上疯狂行驶,带来环境破环、污染严重、能源浪费惊人,也留下了产能过剩沉疴。实际上,一国经济增长有其自身的周期和规律,行政之手伸得过长过多的话,反而会适得其反。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,不可能总是保持高速增长率。现在每个百分点增速对应的涵义已经不同以往,大概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,GDP新增一个百分点对应的是1000亿元,现在对应的是6000多亿元,10年前一个百分点增加就业80万人左右,现在可以拉动140万-160万人,所以中国经济增长空间依然很大,没有任何理由唱衰中国经济,也没必要为经济中高速增长感到不踏实。

   新常态表述意味着决策层不会再利用政府投资拉动这一强刺激手段。此前32年,中国经济交出了GDP平均增速9.87%的靓丽成绩单,因此,许多人难以适应当前经济下行的趋势,仍然存有投资拉动的惯性思维,其中一个理由是,为了保证足够的就业,必须保持足够的经济增速。实际上,“新增的就业机会总是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”这句话不一定普遍适用,在经济粗放型增长中可以有较高的就业率,但也是暂时的。在经济转型中,高增长率不一定能促成高就业,甚至会误导,即拼命拉高经济增长率。为了实现我国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常态化,归根到底要靠不断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,而不是增加几个投资项目或者出台一些政策。

   新常态表述也意味着决策层将会把调结构坚持到底。转方式、调结构,是决策层反复强调的重大命题。应该看到,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,必须坚持不懈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。转方式、调结构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,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。尤其是在不少地区、不少领导干部对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形成路径依赖的背景下,转方式、调结构更是一场痛苦的转型。

   在新常态这一大背景下,全国上下不要再期待靠投资拉动过日子,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要改变“跑部钱进”思维,企业家要从找市长转变为真正找市场。当前,我们呼唤敢于担当、务实肯干的领导干部和企业家百舸争流。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们唯有不贪一时之功,不图一时之名,以踏石留印、抓铁有痕的干劲,坚定清醒敢作为,一茬接着一茬干,以钉钉子精神,钉牢一颗再钉一颗,才能赢得转方式、调结构的接力赛,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。

(来自:中华工商时报)
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