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绵阳市工商业联合会(绵阳市总商会)网站!

地方债务折射出四个深层次问题

2014-05-29 11:55
字体:【    】 打印

   国家审计署去年年底发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,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对地方债务的关注。

   虽然结果显示,截至2013年6月底,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.9万亿元,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.67万亿元,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.34万亿元,合计为17.9万亿元,与此前各方的猜测存在较大差异,没有外界所说的那么“吓人”,风险也在可控范围之内。但是,也不意味着地方债务不存在风险。

   说实话,不到18万亿元的地方债务,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,确实谈不上“风险”二字。问题在于,数据并不代表一切。在中国,数据背后的问题,特别是深层次问题,才是真正的问题。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,债务就有可能转化成风险,给政府、金融、企业和广大居民都带来严重伤害。反之,则可以平安无事。

   那么,透过地方债务,到底折射出哪些深层次问题呢?这些问题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?哪些问题会引发债务风险的爆发呢?

   显然,政府职能异化。众所周知,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,说到底是一场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大调整。调整的结果,就是一方面财力迅速向中央集中,另一方面事权迅速向地方转移,从而使地方在财权与事权方面严重不匹配,财政困难不断加剧。但是,尽管如此,在2003年房地产市场没有放开之前,地方政府的职能和思路还是比较清晰和规范的,即便有些负债,也是看得到影子、见得到底的。因此,绝大多数地方都比较重视实体经济发展,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,重视居民收入的增长。相关的政策、资金等也都围绕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展开,社会资本也愿意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。

   但是,2003年房地产市场的放开,一切也就彻底转变了。地方政府开始逐步品尝到了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的甜头,享受到了“土地财政”带来的快感。更重要的,它对政绩的催熟速度,超过了任何产业。于是,政府职能也在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中逐步扭曲,“土地财政”带来的巨额收益,不仅没有让地方财政渡过难关,反而带动了地方负债的快速攀升。

   如果说地方负债是因为房地产市场放开而带来的话,那么,地方负债的多少,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职能异化的程度。亦即政府负债越多,政府负债与GDP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度越强,说明地方政府职能异化的程度也越高。所以,政府负债的多少,很大程度上就是地方政府职能异化的表现。

   当然,如果地方政府在负债的同时,能够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,维护政府信用,也是可以接受的。关键在于,从目前地方政府对待债务的态度来看,似乎很难看出他们有多少是愿意承担偿还责任的,是愿意做到谁举债、谁偿还的。于是,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,那就是政府信用缺失。

   要知道,政府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,它的一举一动,对社会的影响很大,震动也很大。如果政府不诚信,没有信用约束。那么,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就很难建设。因此,地方政府对待债务的态度,直接关系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。如何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,不让政府债务出现风险,应当也必须成为地方各级政府的基本要求。

   也正因为如此,地方债务反映的不只是债务多少问题,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待债务的态度和认识,反映了地方政府的信用。地方政府只顾负债、不顾偿债的行为,显然是信用缺失的表现,是必须纠正的现象。

   而从近年来地方债务快速形成的过程来看,金融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不可忽视的深层次问题之一。

   按理,银行作为企业,也应当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,按照市场规律向市场投放资金。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人口大国,更应当高度重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。但是,从这些年来、特别是2003年房地产放开以后的情况来看,银行对经济的支持已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扭曲和异化现象。大量的信贷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撤离,转向了房地产市场和政府融资平台。仅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几年时间,转向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,就超过了银行向市场投放资金问题的一半以上。

   政府的负债怎么形成的,很大程度上就是银行信贷资金投放扭曲和异化的结果,相反,更需要得到银行支持的实体经济,则因为银行经营思维和思路的扭曲、异化,变得环境越来越恶劣、日子越来越难过。相当一部分实体企业、尤其是中小企业,只能救助于地下金融,继而造成整个金融秩序的混乱。

   所以,政府负债的快速攀升,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,金融秩序的恶化。政府负债越多的地区,恶化的程度也越高。

   最后一个问题,就是实体经济被边缘化。首先,政府负债的快速形成,让资金资源大量流向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企业,造成实体企业资金严重受困于资金。可以这样说,实体经济所以复苏步伐缓慢、复苏难度很大,就是因为资金问题没有得到解决。其次,政府对实体企业利益的盘剥越来越严重。必须注意的一个事实是,多数地方在城市建设和扩张过程中,都在大量蚕食实体企业利益,如强行要求企业搬迁,且补偿不到位,对实体企业课以高额税负,收取各种费用等。原本就日子很难过,再被政府一折腾,这些企业还如何生存呢?第三,推动和加剧了社会资本撤离实体经济,使实体经济出现“空心化”现象。这些年,为什么社会资本大量撤离实体经济,很大程度上,就是与政府职能异化、负债快速攀升、社会资源迅速向房地产和政府工程转移有关。

   所以,地方债务到底高不高,有没有风险,需要从深层次加以分析与解剖,而不是局限于几个数据。如果这些深层次问题解决了,按照目前的负债情况,应该风险不大。但是,实际情况可能恰恰与之相反。(来自: 中华工商时报)

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