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绵阳市工商业联合会(绵阳市总商会)网站!

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推进绵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

2021-08-12 16:43文章来源: 工商联
字体:【    】 打印

绵阳市工商业联合会

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讲话,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。这是成渝两地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,更是两地人民和企业家的重大使命责任。近年来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营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态势,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,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加,民营经济总量及占比逐年攀升,社会贡献越来越大,在推动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   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绵阳是重大利好。从长远看,既是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,也是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。为此,需要对标中央关于“两中心两地”的定位,通过找差距、补短板、强优势,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体系共兴、资源要素共享、创新开放共促、公共服务共融、合作机制共建,助力绵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下面,就绵阳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以下五点建议:

一、从外部因素上,深度挖掘争取“政策红利”

    用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“王牌”,联合抱团争取重大政策、重大措施纳入国家政策体系,争取重点领域、重大设施能够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建设,争取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、重点领域项目上更多向成渝地区民间资本开放,充分激活民间资本投资,从而助推我市民营经济高点起步、跨越发展。

    二、从内生动力上,着力深化改革提升服务

    坚持“对内靠改革,对外靠开放”,打造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、科技创新、全面创新等领域改革,把改革红利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高速发展新动能。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,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头号工程”来抓,下大力气打造国际化、法治化、便利化的营商环境。全力以赴抓产业强支撑,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,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,大力发展数字经济,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培育壮“686”重点产业,不断培育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动能。

    三、从合作层面上,广泛共建优势“产业链条”

立足两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,深化优势产业对接合作,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营经济优势产业链。一是建立重点产业联盟。充分整合两地优势产业,突出智能制造、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,选择一批重点龙头企业,牵头组建产业联盟,深化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合作,进一步拓展产业链,通过延链、强链、补链等手段,打造优势产业集群。二是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。推动两地民营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在创新资源要素、科研人才、教育资源、创新成果等方面共享共用,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创新要素自由配置、创新人才自由流动、创新成果自由交易,共同助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。三是共建共享两地区域品牌。充分用好“食在川渝、味在巴蜀”美食名片,在川菜、川味调料、火锅等领域,联合打造一批两地区域品牌,推动品牌标准化、一体化发展机制建设,统一包装、统一宣传、统一标准,促进两地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。四是加强资本运作。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品牌吸引力,加快引进国际、国内大型资本创投孵化器,用于推动本地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和上市、并购,助力做大做强民营企业。

    四、从战略层面上,主动谋划发挥载体作用 

主动对接争取,发挥商协会载体作用,把握发展主动权。一是借力商协会平台作用。加快筹建重庆绵阳商会和绵阳重庆商会,加强两地商协会合作交流,宣传推介绵阳,发挥其联系广泛、信息灵通等优势,借助商会会员的人脉、资金、项目等开展“以商招商”“以情招商”,并将其作为促进招引回归、扩大有效投资、推进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。二是加大本地企业培育力度。针对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,制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,倾斜支持铁骑力士、东材科技等一批项目好、前景明、市场广的优质企业,扩大绵阳民营企业在四川和重庆的影响力。同时,通过搭建融资对接、贸易交流、“民参军”等服务平台,引导企业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。三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。充分利用“两弹一星”干部管理学院、中国(卢作孚)民营经济学院开展现代企业管理培训,切实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企业家精神素养、企业发展战略能力、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社会责任感。强化青年企业家队伍建设,着力传承老一辈企业家精神,努力建设好“老中青”相结合、梯次发展的企业家队伍。

    五、从工作层面上,强化协同合作促进共赢

推动建立民营经济领域制度化、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,共建共享工作平台。一是建立民营经济联席会议制度。建立两地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,定期召开联席会议,研判民营经济合作发展形势和问题,提出民营经济发展规划,研究解决跨区域相关问题。二是建立互联互动充分对接的政策机制。推动成渝地区政策一体化,在投资、财税、金融等政策上互联互动,出台同等化招商引资政策,两地民营企业可在区域内共享,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。同时,在人才评价、互认互准、行业标准、认证认可、税收监管上充分对接,促进深度融合。三是共建跨区域维权协调联动机制。建立两地统一的企业维权服务平台,运用信息化技术实行联网联办、数据共享,协调解决对外经贸交流和跨区域发展的相关问题,为两地企业提供联合维权服务。

浏览次数: